阜阳一医院每天接诊400人!很像感冒,传染性强!
10月26日,在市妇女儿童医院输液室,护士正在为3岁的童童(化名)输液。几天前,童童夜间突发高烧至39.8℃,服药后仍持续不退,并伴有咽痛症状。家长发现他口腔内出现多处疱疹,送医后被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。经几天输液治疗,童童病情已趋于稳定。
10月26日,在市妇女儿童医院输液室,护士正在为3岁的童童(化名)输液。几天前,童童夜间突发高烧至39.8℃,服药后仍持续不退,并伴有咽痛症状。家长发现他口腔内出现多处疱疹,送医后被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。经几天输液治疗,童童病情已趋于稳定。
“手足口病高发于6月龄到5岁儿童,其中以3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患病。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10天,平均潜伏期为3至5天。”镇江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(免疫规划科)助理研究员王慧敏介绍说,通常每年4月至6月、9月至11月是两个发病高峰,监测显示,我市9月报告手
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儿童传染病,常在夏秋季节多发,主要通过接触、飞沫、粪口途径传播,极易在幼儿园、托儿所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聚集性疫情。
手足口病以手、足、口腔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,而疱疹性咽峡炎则表现为咽峡部出现疱疹或溃疡,两者均由肠道病毒引起,孩子是易感人群。
最近门诊一热,家长扎堆,问得最多的不是感冒发烧,而是两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的病: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。别说名字相似,连高发时间都撞档,难怪不少人搞混。
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,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,多数患儿预后良好,但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,需高度警惕。
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科常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,核心表现为发热、咽峡部疱疹(灰白色疱疹,周围绕红晕)、咽痛(婴幼儿表现为拒食、流涎、哭闹),部分伴随咳嗽、呕吐,病程多为1-2周。中医将其归为“喉痹”“口疮”范畴,认为多因“外感风热邪毒
撰文 | 医学小白腺病毒还未退场,那个嘴里长泡的疾病——疱疹性咽峡炎又双叕来了,下面我们通过两个病例来认识一下这个疾病,还有它的孪生兄弟手足口病。
疱疹性咽峡炎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流行期一般是5月至7月、9月至10月,传染性极强,容易反复患病。
全年均可发病,4-7月为春夏季高发季, 9-11月为秋季高发季,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,在此,家长及幼儿园应做好预防各项防范措施,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两种传染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,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!
医生一看,脱口而出:“这是疱疹性咽峡炎,现在正是高发季节。”听到这六个字,芳姨愣了一下,以为是感冒变严重了,结果却是病毒感染,还特地问医生:“喷点酒精能杀毒吗?”医生摇头:“这个用酒精没用。”